文章
清軍胸前的「兵、丁、卒、勇」有何深意?卒相當于現代城管?
2024/02/29

這些農民出身的士兵, 編制混亂,裝備簡陋,沒有固定薪資,也無任何政治地位與福利,一旦戰爭結束,就被迫遣散。

「勇」字兵常常被蔑視為狗呀雜役,日常被派駐在八旗營房附近, 承擔各種雜活累活,如掃廁所、洗衣服、端茶送水,基本沒有受過系統訓練。

一到戰時就被迫沖鋒陷陣,八旗子弟緊隨其后, 讓「勇」充當炮灰,「勇」傷亡慘重后,八旗才上陣收割戰果。

即使在戰場上僥幸活下來,「勇」字兵回鄉后也難逃凄慘下場, 他們不被視為英雄,而是另眼相待的「逃兵」。

沒有任何榮譽可言,也無傷殘補償和退休金,往往淪為要飯者,這直接導致「勇」字兵后繼無人,清廷不得不降低標準來補充兵源,如招收逃犯、流民,可這樣的「勇」素質參差不齊,士氣低落。

以太平天國戰爭為例, 為鎮壓起義軍,朝廷調撥各地「勇」入湘軍、淮軍,這些臨時拉來的烏合之眾根本不是起義軍的對手,但仍在前線充當消耗。

「勇」傷亡慘重后,由湘軍、淮軍收網, 這讓人民群眾明白「勇」只是統治階級暫用后即棄的工具,于是愈發厭惡腐朽的封建王朝,燃起革命的火種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